·

湿
秋景抒情
怀旧情感
思乡之情
情感抒发
婉约词

译文

愁绪像落叶一样撒落满地,而这愁绪却无人能够理解,露水打湿了竹叶的影子,我孤零零地站在空荡的台阶上,只有旧时曾共同照耀着我们的斑竹月色能安慰我的心绪。
我宁愿让自己薄情寡义,不因多情而心累,阵阵歌声催得我柔肠寸断对着墙壁读你的信笺,不禁想起当初在灯前呼着热气暖手,为你书写心曲。

赏析

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夜的画面,愁绪深重,无人理解。"愁痕满地无人省,露湿琅玕影",诗人以落叶上的露珠和琅玕(竹子)的倒影,象征着内心的孤寂与哀愁,无人察觉。"闲阶小立倍荒凉",在寂静的台阶上独自站立,更增添了凄凉之感,旧时的月色洒在潇湘之地,更显孤独。接下来的情感转向更为细腻,"薄情转是多情累",表面上说无情反成了深情的负担,反映出诗人对往昔情感的深深怀念。"曲曲柔肠碎",形象地表达了心中纠结的思绪。最后两句"红笺向壁字模糊,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",回忆起昔日与佳人灯下书信的情景,如今字迹已模糊不清,但那份记忆却依然清晰可见,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深深追忆和惋惜。总的来说,纳兰性德在这首《虞美人·秋夕信步》中,通过细腻的笔触,展现了秋夜的孤寂、情感的纠葛以及对过去的深深怀念,展现出词人的内心世界。

纳兰性德

194首
纳兰性德(1655年1月19日—1685年7月1日),叶赫那拉氏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满洲正黄旗人,清朝初年词人,原名纳兰成德,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。大学士明珠长子,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。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,文武兼修,十七岁入国子监,被祭酒徐元文赏识。十八岁考中举人,次年成为贡士。康熙十二年(1673年)因病错过殿试。康熙十五年(1676年)补殿试,考中第二甲第七名,赐进士出身。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。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——《通志堂经解》,深受康熙皇帝赏识,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。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五月三十日(1685年7月1日)溘然而逝,年仅三十岁(虚龄三十有一)。纳兰性德的词以“真”取胜,写景逼真传神,词风“清丽婉约,哀感顽艳,格高韵远,独具特色“。著有《通志堂集》、《侧帽集》、《饮水词》等。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