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
春
十
八
日
宿
上
天
竺
(
其
一
)
三
步
一
号
呼
,
十
步
一
礼
拜
。
万
人
齐
仰
瞻
,
菩
萨
今
何
在
。
欲
寻
真
大
士
,
当
入
众
生
界
。
试
观
海
潮
音
,
不
离
浙
江
外
。
抒情。
春天。
写景。
哲理。
山水。
赏析
这首诗描绘了对佛祖的虔诚与追寻,以及对众生世界的深刻洞察。诗人以“三步一号呼,十步一礼拜”开篇,生动展现了信徒们在佛前的恭敬与虔诚,每走几步便高呼一声,每行十步则深深礼拜一次,表达对佛祖的无限敬仰与膜拜。接着,“万人齐仰瞻,菩萨今何在”两句,描绘了众多信徒共同仰望佛祖的情景,却也引出了对佛祖所在位置的疑问,暗含着对佛祖精神的追求与探索。这种对佛祖存在状态的追问,体现了诗人对宗教精神的深入思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。“欲寻真大士,当入众生界”,诗人表达了寻找真正的大师(即佛祖)的意愿,并指出要进入众生世界中去寻找。这不仅是一种对佛教教义的理解,更是一种对人生、对社会、对人性的深刻洞察,强调了通过与众生的接触和理解来领悟佛法的真谛。最后,“试观海潮音,不离浙江外”一句,以海潮的声音比喻佛法的深远与广泛,暗示佛法如同海潮般无边无际,但又不脱离浙江这一特定地域,意味着佛法虽深奥广大,却始终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,存在于日常之中。这既是对佛法传播范围的描述,也是对佛法普遍性的强调,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广泛认知。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对信徒行为的描绘、对佛祖存在的思考、对众生世界的洞察以及对佛法普遍性的阐述,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,是一首富有哲思意味的佳作。
袁宏道
1666首
袁宏道(1568年12月23日─1610年10月20日),字中郎,又字无学,号石公,又号六休。湖广公安(今属湖北省公安县)人。万历二十年(1592年)进士,历任吴县知县、礼部主事、吏部验封司主事、稽勋郎中、国子博士等职,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。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,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,亦反对唐顺之、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,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。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“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”的风气,提出“独抒性灵,不拘格套”的性灵说。与其兄袁宗道、弟袁中道并有才名,史称公安三袁,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,其文学流派世称“公安派”或“公安体”。又字无学,又号六休。汉族。宏道在文学上反对“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”的风气,提出“独抒性灵,不拘格套”的性灵说。与其兄袁宗道、弟袁中道并有才名,合称“公安三袁”
猜您喜欢
送至上人还金陵
元·张翥
朱雀桥边白下门,旧游回首不堪论。令威未返辽东鹤,圆泽难招石上魂。金刹火馀灰已冷,锦囊诗在墨犹存。南来邂逅逢师话,老泪临风堕酒尊。
寄怀禹锡阿咸侨寓百花洲上
明·孙七政
萧然穷巷一茅庐,却喜频回长者车。避地不忘梅福隐,移家还傍伯通居。春风洲上花犹发,夜月门前柳自疏。若忆嗣宗长啸处,岂堪回首重踟躇。
临清大雪
明末清初·吴伟业
白头风雪上长安,短褐疲驴帽带宽。辜负故园梅树好,南枝开放北枝寒。
湖口渡江过江州
明·李胜原
晓冲湖口发,残月五更前。勒马问寒戍,隔江呼渡船。剑锋淬淮水,旗影壮山川。祖逖应如是,吾心亦慨然。
送陈教授之潮州
明·岳正
莆阳十日到潮阳,彼此同风即故乡。家近不忧通问少,官闲但苦作诗忙。鳣堂日转榕荫合,马帐风回荔枝香。太守幸逢乡曲好,相过应不废槟榔。
梨岭道中十八首(其十七)
明·黄仲昭
断霞横苍山,淡烟迷远树。草傍幽泉生,冰凝如玉箸。
过济南杂诗叠旧作韵(其一)
清·爱新觉罗·弘历
济城重过又春辰,老幼迎銮意最亲。巡狩宁缘适一已,驰驱亦复廑多人。
歌风台
元·王艮
淮南不轨天威及,清跸西还过沛中。乐作酒酣乡思激,云飞风起霸心雄。龙光已逐寒烟散,鸟篆空馀碧藓蒙。极目荒台增感慨,冥鸿矫矫入秋空。
纠错
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、内容、注释、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,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,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。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!
去反馈